偉大的戰士 永遠的追思
——紀念羅盛教烈士犧牲70周年
湖南 龔正陸 15080836682(微同)
——前言——
在中國現代歷史上,在中國共產黨一百余年的征程中,有兩位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婦嬬皆知。一位是加拿大共產黨員白求恩,五十多歲來到中國,為了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獻出了寶貴生命,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毛澤東主席,親自為他撰寫了一篇文章《紀念白求恩》。一位是中國共青團員羅盛教,為了支援朝鮮人民抗擊美帝國主義的侵略,為了搶救一個落水的朝鮮少年而獻出了年僅21歲的生命,朝鮮
人民的偉大領袖金日成主席親筆為羅盛教烈士紀念碑題詞:“羅盛教烈士的國際主義精神與朝鮮人民永遠共存!”
2019年6月20日至21日,習近平總書記應朝鮮黨和政府的邀請,對朝鮮進行了正式訪問。21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專門安排時間,參謁中朝友誼塔,深切緬懷志愿軍英烈,勉勵后人牢記并傳承中朝傳統友誼。塔內紀念塔中央,一塊重一噸的大理石基座里保存著志愿軍烈士名冊,習近平總書記仔細翻閱名冊,認真聽取講解。
黃繼光、邱少云、楊根思、羅盛教……習近平總書記提起一個個英雄的名字,向金正恩委員長講述他們的光輝事跡。
金正恩委員長、朝鮮黨和政府,隆重歡迎習近平總書記到訪。金正恩委員長盛贊:朝中友誼,鮮血凝成;堅不可摧,萬古長青!
今年是羅盛教烈士犧牲70周年,筆者走訪了烈士家鄉的親朋故友,了解并發現了烈士生前發生在他家鄉許多鮮為人知的感人故事。羅盛教從出生到14歲離開家鄉去吉首求學,在家鄉度過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時代。追尋烈士成長的足跡,我們從中受到了靈魂的洗禮,深感一位偉大戰士的出現絕不是偶然的,必定有他的成長軌跡,體現出他的優秀品質。
現在,就讓我們來說一說他的成長故事吧。
——馬龍坳——
雪峰山下,資水岸邊,靜臥著一個美麗的村莊。這里,藍天白云,綠水青山;這里,遠離塵囂,靜謐安然;這里,民風淳樸,文化久遠……而馬龍坳,就是這里的門戶。1931年,一個名叫羅雨成的小男孩,在馬龍坳東北角的一座木屋中呱呱落地,他就是后來家喻戶曉的國際共產主義戰士羅盛教。從出生一直到1945年外出求學,他在這里度過了14個春秋。
說起馬龍坳,還真有來頭。這個地方屬典型的石灰巖地貌,歷來為干旱之地。話說有一年,在地里辛勤勞作的人們,眼看著豐收在望,可老天爺就是連續幾個月不下一滴雨。綠油油的莊稼被火辣辣的太陽曬得連頭都抬不起來,鄉親們紛紛祈雨祭天。就在莊稼即將干枯之際,突然起風了,在大風中出現了一條青龍,一匹白馬。青龍落地,見到此情此景,就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領去尋找水源,找來找去發現了一個洞穴。青龍就想:洞穴之下定有水源。于是,一頭鉆了進去,想把地下水倒逼出來,以灌溉這里的莊稼。不幸的是,青龍入洞之后就再也沒有出來了,這也就是今天人們所說的臥龍洞。白馬也為了尋得水源奮蹄疾馳,將方圓百十里找個遍,卻無功而返,最后行至現在的廟山界時,突然飛了起來,上天求雨去了。果不然,不久,這片大地上就下了一場及時雨。久旱逢甘霖,莊稼得救了,人們歡呼雀躍了起來。從此,馬龍坳這三個字就永遠在這里定格。這個神秘而又久遠的故事,在羅盛教幼小的心靈里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臥龍洞距羅盛教故居約350米,可以說是馬龍坳的一個“地標”,也是本地探險者的“打卡點”。該洞分上、中、下三層,上層為滴水廳,中層為青龍廳,底層有十八羅漢、有圣母端坐在荷花臺中央修煉等練功廳。羅盛教堂兄羅可仁回憶,他小時候與羅雨成、張守仁、張作仁等同齡人多次爬過這個洞。筆者作為探險愛好者,曾與陳代湘等同齡人不止一次深入洞中探查。當我們從底層上來爬到第二層,我用充電光反手一照,發現斜對面一座碩大的鐘乳石柱,蜿蜒盤曲于石縫之中,柱身條紋鱗次櫛比,柱首昂揚恰如猛龍出水,我當時就大呼起來:“這不就是那條青龍嗎?”。
——凌云寺——
凌云寺座落在殿家山,離馬龍坳約2千米,是一處遠近聞名的庵堂。原桐梓村老支書方漢聰與羅盛教是親老表,羅盛教母親與方漢聰母親是親姐妹,和松山坪肖新開、肖學開是親兄妹。羅雨成小時候常去老表家玩,屋對門的凌云寺是必經之地也是一定要去玩的好地方。民國時期,凌云寺住著一位和尚,半山小油人,法名復軻,修道老成。復軻樂善好施,還有一手化柏樹籽為糧食的本領。羅可仁老人家說,他就曾經親口嘗過經復軻神仙的手團一團再揉一揉的柏樹籽,味甜帶點苦,可以當飯吃。每當有乞討的窮人路過這里,復軻和尚就近將柏樹籽摘下來,放在手里團一團再揉一揉,放進飯碗里,給他們填飽肚子。一頓吃飽,三天不餓。在那個食不裹腹的年代,復軻和尚救過許多窮人的命,凌云寺也由此聲名遠播,香火也越來越旺。特別每到農歷九月初七那天,是盧爺菩薩的生日,無論是新、安二化的香客,還是新邵、隆回的香客,更有益陽、常德的香客,紛紛慕名而來,有的甚至要提前好幾天就出發往凌云寺趕路。少年羅盛教自然是看在眼里,聽在耳里,記在心里。這與他后來因生活所迫去跟竹山灣方平洲老道士拜師當小道士,甚至產生了去當和尚的念想,與凌云寺有重要淵源:一定要接濟天下蒼生!
——磨家界——
十里林海磨家界是松山十大景觀之一,因出產石磨石而聞名于世。此山南北走向,頭在星子界,尾在殿家山直達王溪沖里,橫跨赤竹、松山、桐梓三個村即現在的松山村和羅盛教村,她的東面有月田灣、桐梓灣、道人場等小山村,西面有松山坪、竹山灣、馬龍坳等大院落,是羅盛教故居背靠的一座神奇之山、英雄之山。這里既有美麗的傳說、豐富的物產,更是羅盛教小時候放??巢翊虿萑∷晒?、摘三月莓油茶苞、練文習武的生活之地。
相傳,山上曾有一老石匠的兒子,人勤品端,聰明帥氣,樂于助人,贏得了一位富家千金的愛慕,但小姐的父母堅決反對他們的女兒與這位小石匠成親。有人就出了個主意:請老石匠打造一對公、母圓形石塊,然后選擇吉日,讓這兩塊石頭從山頂上同時滾下去,如果這兩塊石頭滾到山下合到了一起,說明這對年輕人終有緣。富家父親覺得這是根本不可能發生的事,就同意了。到那一天,磨家界上來了好多人,最終看到兩塊滾下山的圓石居然合到了一起,富家父親只好同意了這門親事,成就了一段愛情傳奇。聽著這些故事長大的孩子們,自然也會懂得怎樣去做人。
1942年秋天,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已進入艱難的相持階段。此時的磨家界上,一個十一歲的少年,挑起自己在山上砍好的一擔柴禾,一步一步地向道人場陳巨仁家走去,那就是他的表兄弟家。陳巨仁兄弟的母親與自己的母親是堂姐妹關系,他就一直叫陳巨仁母親為“媠娘”,其父為“媠牙(媠父)”。羅雨成早就到了上學的年紀,要上學就得交學費,可當時家里沒有錢。媠娘媠牙從小就欣賞這孩子,也就毫不猶豫地給了堂妹妹夫兩石谷子抵學費給孩子上學。于是這年秋天,十一歲的羅雨成終于上學了。小雨成記著這件事,心想:自己雖然暫時還不上這些谷子,但給媠娘家擔點柴去還是可以的呀!
羅可仁老人說,當年,他與堂弟羅雨成、表兄弟方漢聰、陳巨仁等,還有張守仁兄弟等同齡人,時常到磨家界上一起放??巢翊虿?,一到熱天,就去山邊的山塘去游泳。在這些小伙伴中,就數雨成膽子大,什么不怕鬼的故事,與老師辯字的故事,都發生在這山上山下。不僅如此,他心也比較細,如在松山坪維新學校與老師辯字之前,他就事先拜詢了張守成的父親他們,證實先生確實誤讀了一個字音才與之辯白的。如果放牛到山上的小伙伴們多,雨成就將伙伴們分成幾組,哪些人負責看牛,哪些人負責砍柴,哪些人負責打草等等,大家都挺佩服他。
——星子塘——
星子塘就在星子界,那里是磨家界的頭,永遠向著北方。據說一百八十萬年前,一場流星雨從西北的青藏高原一直延伸到東南部的廣大地區,其中有一顆隕石砸到了這里,砸出了一個深不見底的大坑,就成了現在的星子塘。
星子界的最高峰是榮華嶺,榮華嶺同時也是磨家界的最高峰,在榮華嶺的一側有著名的歷史遺址——榮華殿。據說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兵敗北京后,一路退到湖北九宮山時,被一伙當地地主武裝所滅,可能有誤。也有傳聞,李自成在九宮山金蟬脫殼后,率部下來到了湖南新化的大熊山一帶隱居了下來。其中有一部下率部來到松山的磨家界這里,安頓了下來,就在榮華嶺一側修建了木皮結構的榮華殿,殿內主持自稱順天和尚。殿內有明宣德年間產自暹羅的一座香火爐——宣德爐,爐中的香火,無論怎樣刮風,始終都不會被風吹滅。羅雨成當年跟方平洲去學徒時,就經常見到此爐且親自使用過,確實有特別之處。有人說現收藏于松山中學已退休教師、老校長方常青家中,但筆者于2022年4月1日上午見到了方校長,他說早已被圳上的一個收藏愛好者用2000元買走了。榮華殿也就成了歷史之謎。
星子塘屬月田灣地域,我父親在世時,經常跟我們講,羅雨成當年時常到月田灣來玩。吾父龔烈欽,1933年5月出生,比羅盛教小兩歲,吾堂叔龔平欽,1933年7月出生,他們經常去馬龍坳老外公、外公家玩。我老祖母張二姑,是馬龍坳張理正之女,吾大祖母張喜秀,為老祖母的侄女。老祖父龔德鑄,1927年大革命時期的農協會長。我父親與二叔他們結伴去馬龍坳玩,一來二去就與羅雨成他們玩到了一塊,也就常來常往了。羅雨成既活潑又調皮,什么都敢去做:抓蟈蟈,斗蛐蛐;抓黃鱔、捉螃蟹,甚至爬到大樹上去掏鳥窩。
只要到了月田灣,星子塘是必去之地。夏天就到那里去游泳,冬天就可去那里滑冰,甚至鑿開冰層成一個冰洞去撈魚,撈來的魚都放到了老祖母那里,也許是老祖父、母的言行在羅雨成幼小的心靈里是值得他崇拜的長輩吧!
在星子塘的一側,是一片古海邊的沙灘遺跡,離沙灘遺跡不遠處,又是一大片一大片的古海底石臼遺跡。筆者曾經帶著每一屆學生沿著羅盛教當年在松山坪維新學校求學的足跡,從學校東面山崖下的“海底世界”到“海邊沙灘”再到星子塘進行現場寫作一次。每年的五四節前后,我們就會組織松山中學(原松山坪維新學校)的全體師生去羅盛教故居瞻仰,接受革命英雄主義、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教育。
——巖山口——
從月田灣沿小溪向下,經中氹里、老屋下、巖山口直到徐家沖,是古往今來許許多多青少年最喜歡的去處。從山間小溪到山下小河,沿途既可以捉泥鰍黃鱔,撈小魚小蝦,還可以抓到大大小小的螃蟹,更令人興奮的是可以沿小溪小河戲水游泳,喝到巖山口那清涼可口的甘泉。
當年,羅盛教他們那一幫小伙伴們,同樣在這條黃金線上來回奔走,其中最令人念想的還是巖山口那里從石縫中噴涌而出的那股甘泉,一年四季清澈透亮,清涼可口。無論什么人,只要從泉水口路過,就會伸出雙手合攏手掌,接過甘泉捧在手心里,一點一點的品嘗。有的干脆直接雙膝一跪,雙手一撐,趴在那里一口一口的接喝起來。曾有人編了一段歌謠:喝著石板水,走著石板路;干著石板活,挑著石板擔;喊著石板娘,吃著石板飯。那就是巖山口的人,柴樹灣的男女漢!
說起這口甘泉,還有一個久遠的傳說以及金魚背上的故事。據傳,東海龍王養了兩條小金魚,一雌一雄,非??蓯?,龍王就把這兩條小金魚當心肝寶貝養著,一養就是18年。這時,龍王就想:這對心愛的寶貝也該有個自己的家了。于是就發了話:“寶貝,你們已經長大了,本王不再養著你們了。從現在開始,你們解放了。我要放飛你們,你們要平等相愛,去尋找屬于你們自己的歸宿地吧?!毙〗痿~就從魚缸里飛了出來。他們飛呀飛呀,有一天,終于飛到了柴樹灣這么個世外桃源之地,也實在累了,就落了下來,雌金魚在前,雄金魚在后,真是恩愛有加。但讓他們意想不到的是,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喝的水都是泥巴水,這怎么能行呢?只見雄金魚嘴巴一張,清涼可口的甘泉就噴出來了。水吐出去了,可金魚就再也飛不起來了,他們就成了現在的樣子:老屋下這邊是立著的雌金魚,賀家院那邊是立著的雄金魚。
在雄金魚的背上,還發生了一個比較真實的故事。從前,老屋下的磚墻灣,住著一個大戶人家,非常富有,僅從他們家專門請48個大石匠把大石塊鑿成大石缸就可見一斑。請來大石匠后,戶主要求他們每天只鑿一杯子灰就可以了。石缸鑿成了,有的用來裝木灰,有的用來盛水,有的用來作浴缸,可見其財大氣粗,家底雄厚。
有一天,一個遠道而來的地理先生走到財主家正好天黑了,就借宿在他家。財主也確實好酒好菜招待這位年過七旬的老先生。第二天,財主就跟這遠方的地理先生說了一件心事,想請老先生為他父親選看一處好地,且向老先生保證:只要看中了一處好地,就養這位老先生一輩子。地理先生說:“地,可以幫你看,但看好之后,把你父親葬好之時,我的眼睛就會雙目失明。那樣,你還能養我一輩子嗎?”財主連忙回答:“會的,一定會的?!碑斃舷壬训乜春?,不久又親自將去世的財主父親安葬在雄金魚背側時,雙眼真的就失明了。財主當時就安排仆人將老先生抬回了家,好吃好喝把老先生養起來。三年后的一天,雙目失明的老先生突然聽到一群小孩子的叫唱:“狗粥先生,狗粥先生!”老先生聯想到最近一段時間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差,甚至差得不能再差,偶爾只有粥喝,就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了。于是就把財主找來說:“你父親安葬已三年,難道你沒發現家境變化不太大嗎?其實,當時我還是有所保留。如果把你父親再上葬三尺,就會飛黃騰達了?!必斨饕幌?,還真是那么一回事,就立即安排仆人將他父親的墳往上改遷。當仆人們把他父親的的棺材從墓穴里抬出來時,一對金鳳凰就飛了出去。從此,財主家一落千丈,直至后來一貧如洗,流落他鄉去了。
不管是羅盛教他們那代人,還是我們這代人,都是聽著這些故事長大的。
當年,少年羅盛教用雙手捧著這清涼甘甜的泉水正要解渴時,突然跟我父親他們一群小伙伴們說:“要是天下所有的人都能喝上這樣的甘泉,那該有多好呀!”
羅盛教離開我們整整70年了,他把自己的一切不僅獻給了中國人民,而且也獻給了朝鮮人民。遵循烈士的遺愿,筆者也曾夢想:有朝一日,要是能夠在羅盛教村的巖山口建一個礦泉水廠,為天下人提供一壺又一壺清泉,那是再好不過的了。
執筆 龔正陸
郵箱:gong15080836682@qq.com
2022年4月22日于長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