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化新聞網訊(記者 袁曉暉)公元1072年,對于北宋朝來說,這一年再平常不過,但對久居梅山地區的“蠻子們”來說,則非同小可?;突汀端问贰?,提到以新化為中心的這片廣袤地區時,第一句話就是:“梅山峒蠻,舊不與中國通”。但從這年起,“舊不與中國通”的荒蠻之地就成了“王化之新地”,梅山蠻子們也開始成為“王化”之人。
相傳,5000年前,蚩尤從這里率部北上,與黃帝逐鹿中原,九戰九勝。黃帝乃召女媧娘娘下凡作法助戰,蚩尤大敗,被斬首于異鄉,再也沒能回到故里,但梅山的子民們卻始終沒有忘卻這位戰敗的英雄。這幾年,新化搞了一個很響的旅游廣告:“天下梅山,蚩尤故里”。梅山是天下人的梅山,故里卻只能讓蚩尤獨享,可見蚩尤在梅山蠻子們眼中的分量。
最近幾年,很多外地來新化旅游的客人總喜歡問我:“新化哪些地方最好玩?”對這樣的問題,我總是很糾結,新化大大小小景點幾百處,真不知道從何說起。但要想真正了解新化,審視新化,讀懂新化,偏居老城區一隅的向東街是必去不可的,這里是親近新化最好的驛站。
跌跌撞撞近1000年,只有在這里,還能找到舊時梅山人的一點影子。熱騰騰的杯子糕、肚臍糕、糝子粑、糯米粑等各式特色臨街擺放,青石板鋪的小路,上了年紀的老人,荒廢了的園子,悠長的日子,依然默默地訴說著當年的繁華?! ?/p>
向東街出口處的大碼頭,如今清冷了。但當年,這里的熱鬧絕不遜色清明上河圖。200多年,敢闖天下的梅山先民從這里整整行囊,駕著自制粗糙的毛板船下資江,過洞庭,入長江,達武漢,在風口浪尖上討生活。沒想到,這一走,他們卻走出了湖南水運一個半世紀的輝煌。行船之前,告別家人的儀式必是隆重悲壯的。畢竟,千里水路,險灘層疊,暗礁縱橫,稍有一慎,則沉埋江底,葬身魚腹,人船共毀。
“船觸礁石人遇難,艄公葬水不怨天,舍出血肉喂魚肚,傷筋斷骨還撐船。”雖九死而不悔,正是梅山先民這股子蠻勁,使得這里的煤炭、木材、玉蘭片、龍牙百合、苡米、茶葉、桐油等特色產品源源不斷地運往省城,輸往武漢。在一個半世紀里,梅山先民不知聚集了多少財富,誰也說不清,但在益陽、長沙、漢口等地出現的寶慶碼頭和寶慶街,可見當年新化航運貿易之盛況,可見當年梅山蠻子們敢為天下先的精氣神。
歷史的煙云早已隨東流的資水遠去,但千年風韻里的“蠻子”精神卻薪火相傳,延綿不絕,培養出一批又一批馳騁天下、叱咤風云的優秀兒女。特別是近代以來,“湘學復興大師”鄧顯鶴、抗日名將陳正湘、革命教育家成仿吾、著名作家謝冰瑩、國際主義戰士羅盛教等一大批梅山俊彥在這里接受梅山文化的滋養和浸潤后,從古城起步,順著資水,乘著小渡船走向省城,走向那個風起云涌的時代。
1900年前后,一位叫陳天華的梅山漢子再次從這里出發,東渡日本留學,救亡圖存。1905年,時年30歲的他為抗議日本政府頒布的《清國留學生取締規則》,在日本東京大森海灣憤然投海殉國,震醒國人。
一百年過去了,當年的風云已歸平靜。今天,愛打架,敢赴死,勇為先的蠻子精神略顯不合時宜,但我卻固執地認為,千年古韻里的這種蠻子精神卻是如此的可愛。因為這種可愛,湖湘文化增色了不少;因為這種可愛,湘中旅游更顯獨趣;因為這種可愛,梅山大地的景色更加靈動、鮮活。